太俊林:以“厚”鉴茶

本文节选自

同时,我们也推出了仅限今天的全年订阅大礼: 4月2日24:00前下单订阅全年《普洱》杂志即可获赠 2021年7、8、9三期杂志各一本

通过加工工艺,一般茶都可以达到浓烈的口感,但是“厚”就不一样。太俊林分享了他如何判断一款普洱茶是否“厚”的方法。“我所说的茶‘厚’,是按照香港老茶人的审评方法得出的结论。一只200ml的盖碗,投一钱茶(约3.75克),泡5分钟为‘一个水’,下一个5分钟为‘两个水’,以此类推。看茶叶到第几个水之后出现‘水味’,如果‘水味’出现得越早,就证明茶越薄。假如一款茶泡了‘三个水’,在第‘四个水’‘五个水’之后,还喝不出‘水味’,说明这款茶符合‘厚’的标准。”

滋味代表茶的风味

如今,天价山头茶比比皆是,名山古树茶的价格也居高不下,假如消费者花了很多钱却买到一款茶质不够厚的普洱茶,虽然找了一个很好的仓库存放,但十多年后茶叶变成白水一杯,岂不是白花了钱,还辜负了时间与期待。

“任何一款茶,必须在新毛茶阶段,茶叶原料就具备‘厚’的特点,才有存放价值”。太俊林强调茶叶的“厚”和“浓烈”是两个概念,滋味浓烈不等于厚。茶叶浓烈的滋味除了茶青本身的原因之外,还可以通过加工工艺做出来。比如,绿茶,用提高杀青温度,加强揉捻让其香味和滋味在第一、二泡茶中充分释出;红茶,通过足够的破碎工序,便能达到“浓、强、鲜”的滋味。

太俊林:以“厚”鉴茶

经过时间这位严苛的“老师”检验之后,当年出自太俊林之手的很多普洱茶,现如今不少已成为中期普洱茶里的标杆,中国茶文化,这应该就是所谓的“通过实践见真章”吧!

欢迎持续关注《普洱》杂志视频号

“‘厚’和茶叶的内含物质有关系,香港老茶人的评审方法是让茶叶充分吸水后释出,很多茶叶第一、二个水以后就会出现‘水味’。工艺正确的云南古树茶泡到四五个水之后茶汤基本没有什么颜色了,但还喝不出‘水味’。还有我们喝的号级茶、印级茶等这些老茶,泡到最后茶汤基本都没什么颜色,但还能喝到甜味,大益普洱茶功效,没有水味,这就是水‘厚’。”太俊林总结道。达到以上标准的茶叶他会选择入库,这样普洱茶在后期存放才具有价值和意义。

太俊林:以“厚”鉴茶

根据多年上山收茶的经验和观察,太俊林发现最早开始,老百姓做普洱茶比较粗放,茶叶采摘后在锅里炒制,茶叶炒软到稍稍不易折断的程度,便揉成条。没有要杀透杀匀,揉捻充分等这些现代概念。“过去易武的制茶方法就是低温、短炒,揉泡条。现在市场很多人在追的‘99易昌号’中期茶的原料,就是这样做出来的。”太俊林说。

太俊林:以“厚”鉴茶

认同这样的制茶、选茶方式,与太俊林早年接触的香港老茶商有关。过去,香港茶商不来云南,不上茶山,更不亲手制作茶叶。熟悉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太俊林从香港老茶商选用的茶叶中,分析并判断出茶叶制作工艺。现在新工艺制作出的普洱茶,香港老茶人几乎不会选用,因为这样工艺的茶叶后期转化是个大问题,他们通常都会选自己熟悉,有把握五年、十年后能转化到预期的茶叶。

话匣子刚打开,太俊林就很严谨地说:“我们今天谈论的观点,是我从业多年的经验,我很乐于把这些经验分享给茶商和读者,当然这仅仅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和做法。并不表示这就是一定正确或者其他人就不正确。”

如何品鉴出“厚”

太俊林认为,茶汤的滋味只是代表一款普洱茶的风味,有的苦、有的甜、有的涩、有的香等,这些仅仅只是风味标准,和茶叶的厚没有关系。比如,老班章茶苦涩,易武茶柔甜,冰岛茶甜香,景迈茶蜜香,这些独特风味并不能和茶叶的“厚”度画等号,混为一谈。老班章、易武、冰岛、景迈茶区等的新毛茶阶段的独特风味,只代表今后存成老茶后会具有不同的风味,但要满足“厚”这个基本的条件,才有机会成为今后好的老茶。

关于制茶

搞清楚厚和风味的区别后,再聊制作就更容易理解。很多茶商为了追求普洱生茶在新茶阶段好喝,把乌龙茶、黄茶、红茶等制作工艺教给云南茶农,比如:拖延萎凋时间,摇青、渥黄、渥红等,这些做法都掩盖在初制过程中。如果纯粹为了普洱生茶在新茶阶段好喝,大红袍是什么茶,这些茶在适饮期内被饮用消耗,使用这样的制作方法都没有问题。“很多新茶阶段很好喝的普洱生茶,茶叶的厚度往往会降低。”太俊林很认真地说。

✽本文资讯仅供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或采购等决策建议。